大荔縣下寨鎮沙苑地區。通訊員李世居攝
沙苑林場植樹造林現場。通訊員 李世居 攝
大荔縣地處汾渭平原最開闊的地帶,黃、渭、洛三河在此匯流。境內黃河總流長48公里,濕地面積13.39萬畝。南部渭、洛河夾槽地帶分布著460平方公里的風沙化土地,是中國內陸最大、關中平原唯一的沙漠沙丘地貌,北部是黃土高原南緣的鐵鐮山臺塬區。臺、塬、沙、灘多級格局地貌,讓大荔成為黃河流域光熱水土資源匹配最好、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最全的重要區域。然而區域分布、城鄉分布不平衡,如何促進協調發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大荔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生態示范區的重要抓手,通過實施交通綠色長廊、三河防護林帶、生態城鄉、沙苑防沙等系列工程,持續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價值轉化,以實際行動書寫了一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都市文明與田園詩意深度交融的綠色答卷。
為生態版圖擴面,為綠色發展擴容。隨著渭南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步伐加快,大荔縣處處上演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群眾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百步有景成了常態。城在林中,綠樹飛花,城市主干道路綠帶裝點,沙苑綠色長廊郁郁蔥蔥,美麗鄉村瓜果飄香,處處呈現著碧道繞城、林業產業融合發展的景象,處處涌動著綠色發展的熱潮。
綠進沙退 沙苑變綠洲擦亮最具顯示度的閃亮標識
“大荔竟然還有沙漠!在哪里?好玩嗎?”說到大荔的沙漠,好多人都是“一嘆兩問”。即使暢行在大荔西南部的沙苑地區,一路上棗樹成林綠滿眼,要不是目標明確,特意尋找,幾乎看不到風沙的影子。
“以前這大路兩邊都是沙丘,路經常就被沙子埋了,現在兩邊都是樹。”大荔縣沙苑國有林場場長雷磊介紹道,“我們見縫插綠,宜栽盡栽,提高植被覆蓋率?,F在提到沙苑,都覺得是個觀光旅游的好去處。”
確實如此,大荔沙苑地區渭洛兩河相擁,面積69萬畝,占縣域面積的四分之一。近年來,大荔縣堅持治沙興沙一體推進,涵養沙地生態,深挖沙地潛力,讓沙苑綠進沙退,處處呈現一片好風光。
截至目前,大荔縣統籌推進“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完成沙苑地區改造補植林木15萬畝,農田防護率提升到85%以上。建成油用牡丹等苗木基地千余畝,營建喬灌搭配防風固沙林帶10公里,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體系更加完備。出臺荒沙治理十項惠民政策,培育治沙造林大戶20多個、企業11家,吸納29萬余名群眾參與防沙治沙,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57萬畝,沙苑地區植被覆蓋率達到36.6%。
綠滿沙苑有“顏”更有“值”。近年來,大荔縣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沙苑區域積極發展林糧、林草、林畜等立體種養模式,林下畝均增收達1500元。注重全域謀劃布局,牧原農牧、沙苑萬頭奶牛養殖園等龍頭企業相繼落地,建成高產穩產“噸糧田+高產田”10萬畝,發展紅棗23萬畝、桃李杏等林果5.5萬畝,種植花生、黃花菜等地標產品29萬畝,瓜果菜總產量達到58萬噸。
瓜果飄香產業興旺,沙苑的“一粒沙”也盤活了新時代的“致富路”。依托沙苑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等優勢資源,大荔縣緊盯休閑、餐飲、民宿、研學四大增收空間,實施“村集體+公司”聯營模式,開設沙漠沖浪車、沙灘越野車等休閑項目20多個,培育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28個,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特別是以實現古棗樹資源有效保護為目標,建成了2000余畝的古棗樹生態園,實施縣級保護的百年以上古棗樹300余棵,數量居全國之首,成為傳承沙苑文化守護鄉韻鄉愁的熱門“網紅打卡地”。
林產結合 小冬棗是“大產業”守護最具競爭力的寶貴財富
綠色,對大荔而言,不只是色彩,是發展的基因,更是以冬棗為代表的林產結合最具競爭力的寶貴財富。
大荔冬棗經歷了“十五”起步、“十一五”發展、“十二五”提高、“十三五”跨越階段,冬棗設施棚體由最初的防雨棚發展到現在的日光溫室、鋼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體,在全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荔冬棗設施栽培模式,冬棗已經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致富產業。2022年“大荔冬棗”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59.02億元,連續8年位居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前20位,首次進入前10位,成為大荔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蛋蛋”。然而,當前云南、新疆、山東、山西等全國各地突破技術壁壘大面積種植冬棗,在后有追兵、左右夾擊的情況下,大荔冬棗如何一路領先?
堅持品種更新、品質提升、品牌保護成為關鍵點。為此,大荔縣扭住林業經濟這個關鍵,堅持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兩手抓,持續抓好以冬棗為主的鮮果和以核桃為主的干雜果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不斷夯實綠色家底,大力推進林產融合,努力探索林業發展新模式,激活林業發展新動能。
“盡可能多施有機肥、用生物菌肥,讓冬棗樹長得壯實,少生病蟲害,減少打藥。”在中國棗文化博覽園冬棗標準化栽植大棚里,大荔“冬棗媽媽”周愛英笑著說,“種好冬棗,就跟養自己的娃一樣,多吃‘饃饃飯’少吃‘零食’,全面增加營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冬棗品質。”
在今年浙江金華推介會上,新審定品種“冬棗820”得到了鮮豐水果和金華市場客商的高度評價和肯定。棗農高德禮說:“這個品種(冬棗820)的特點是管理相對簡單,再一個就是口感特別好,棗形特別好。價位能達到10元一斤,而普通冬棗也就5元至6元。”今年大荔縣已推廣“冬棗820”2000余畝,市場價格較一般冬棗高出15%-20%。“大荔冬棗2號”和“冬棗820”先后入選陜西省林木良種名錄。
在做好新品種研發和更新換代的同時,大荔縣持續抓好冬棗產業源頭保護,制定冬棗全生命周期管護標準,引導群眾科學合理使用肥料、農藥、添加劑等農資產品。加強市場流通環節冬棗品牌保護,分級分類管理冬棗交易市場,切實解決產業發展實際問題,有效維護好冬棗質量安全、守好“大荔冬棗”金字招牌。
目前,大荔全縣冬棗種植面積42萬畝,年產優質冬棗50萬噸,產值突破65億元,冬棗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真正實現了國土增綠、群眾增收互促雙贏。
林城相融 綠化行動再深入打造最富創造力的發展環境
走在大荔縣的大街小巷,不時看到“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生態宜居大荔”等宣傳標語,環顧四周,綠意盎然的田野、色彩斑斕的花草讓大荔處處生機勃發、富有朝氣。所有的一切跡象都在表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已成為大荔全縣上下最響亮的主旋律。
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大荔縣始終筑牢森林網絡這個基礎。堅持工程帶動,緊盯森林覆蓋率、城區綠化覆蓋率等短板,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力構建“林城相融、林村相依、林路相伴、林水相映”的森林生態網絡。
先后實施了沿黃直觀坡面8公里水土保持林帶建設,栽植側柏、刺槐、連翹等1.52畝。完成臺塬植綠1.1萬畝,全力打造千畝鐮山臺塬綠色休閑觀光帶。以黃河沿線渠路壩和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為重點,完成護壩林帶建設3.3公里,農田林網0.75萬畝,沿黃生態屏障有效構筑。
開展了縣、鎮、村三級義務植樹,清明節免費發放“紀念柏”和“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0%以上。每年投資200余萬元,為17個鎮(街)累計發放苗木100余萬株,完成30個國家森林鄉村創建村的綠化提升,建成了242國道生態廊道,栽植各類苗木4.5萬余株,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森林鄉村生態格局。
向“美”而行,逐夢追光。當前,在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大荔的新征程上,大荔縣以創森引領國土綠化、以創森改善生態環境、以創森增進民生福祉,增綠量、提質量、嚴管護,推動“綠水青山”高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高價值,持續掀起綠色發展新高潮……